新闻中心
News Center6月10日,国务院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这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。第五批“国遗”全国上榜项目共325项,其中浙江上榜24项,居全国第一。这是继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以来,浙江连续5次入选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。
6月11日下午,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发布会,厅党组书记、厅长褚子育通报浙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发布会由副厅长叶菁主持PG电子官方网站。
浙江省入选第五批“国遗”项目包括传统音乐1项,曲艺1项,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2项,传统美术2项,传统技艺9项,传统医药3项,民俗6项,共计24项。具体项目是:
浙江省腊八节习俗,杭州市拱墅区农历二十四节气(半山立夏习俗)、萧山区花边制作技艺(萧山花边制作技艺)、建德市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、桐庐县传统中医药文化(桐君传统中药文化),宁波市装裱修复技艺(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)、宁波市奉化区中式服装制作技艺(红帮裁缝技艺)、象山县竹根雕(象山竹根雕)、温州市鹿城区发绣(温州发绣)、湖州市三跳(湖州三跳)、绍兴市中医诊疗法(绍派伤寒)、庙会(绍兴舜王庙会),金华市义乌市传统中医药文化(朱丹溪中医药文化)、永康市铸铁技艺(永康铸铁技艺)、磐安县迎大旗、炼火,衢州市柯城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(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)、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(婺州窑衢州白瓷烧制技艺),舟山市嵊泗县渔歌(嵊泗渔歌),台州市椒江区农历二十四节气(送大暑船)、天台县易筋经(天台山易筋经)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彩带编织技艺(畲族彩带编织技艺)、云和县农历二十四节气(梅源芒种开犁节)、缙云县传统面食制作技艺(缙云烧饼制作技艺)。
近年来,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开展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“3+N”保护行动,实施省级以上非遗项目“八个一”保护措施、传统戏剧发展“五个一”计划;建立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绩效评估机制,发布年度全省各市、各县(市、区)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数据;率先在全国开展非遗旅游景区评定工作,培育和建设一批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。目前我省以2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0项人类非遗项目的总数居于全国领先位置,这是对我省近年来非遗保护实践和保护成果的充分肯定。
发布会上,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、厅长褚子育强调,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至关我们“根”和“魂”的工作,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。浙江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,对我们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下一步,我们要认真落实习关于非遗保护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坚守中华文化立场、传承中国文化基因,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。叶菁副厅长鼓励我省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、非遗传承人、非遗保护工作者再接再厉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、坚持系统性保护、坚持依法科学保护、坚持守正创新作为基本原则,贯彻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工作方针,切实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、创新融合型发展转变,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非遗传承发展的先行示范和样板地。